20世纪50年代,此起彼伏的驼铃声打破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宁静。石油人仅靠300峰骆驼,创下人类首次穿越“死亡之海”的壮举,带来了西部油气开发的希望。 PUj4=J l5
时光穿越黄沙瀚海,定格在21世纪。一辆辆现代化运输车穿梭在沙漠间。这些车辆搭载着钻机、泥浆泵等大型设备,更承载着为祖国供给能源的责任和担当。 ; ^(Vg= J^
一甲子间,跟随着石油人交通工具变迁的脚步,我们能品出昔日石油工业起步阶段的苦涩,更能品出当今石油工业蓬勃发展硕果的甘甜。 (T'h.4VF
新中国成立之初,石油人从古老的驼队运输起步,载着勘探工具、后勤物资,勇闯一个个“无人之境”,将我国“贫油”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。 'Lzb)Tj\#
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第一代国产解放牌和东风牌大卡车应运而生,石油人实现了速度和运量上的首次大飞跃,谱写出民族石油工业崛起的恢弘乐章。 ROR:#,
到了20世纪90年代,快速度、大马力的运输车辆悉数登场,满足了勘探物资运输需求的迅猛增长,更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“安”上了车轮,驶入了发展快车道。 71ae!1h/:
如今,石油人使用的交通工具种类繁多、琳琅满目,压裂车、钻机车、运输车等分布于各个井场,数量、功能与自动化程度与日俱增。 K]_IKl:P;
斗转星移,石油人的交通工具不仅承载了交通运输功能,记录了石油行业发展的脚步,更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和社会水平的飞速发展。(魏枫) \OFy,zr
45年巡井:变的是交通工具,不变的是岗位责任 69)A-[
采访对象:吴长顺 采写:记者王志田 通讯员苏伟 o;<P"@C
弹指一挥间,伴随油田发展,采油工吴长顺经历了由徒步、毛驴车、自行车、拖拉机到“大轱辘”、电瓶车、轿货车再到徒步的不同巡井方式。45年巡井不辍,吴长顺说,既品出了石油人昔日的清贫与艰苦,又品出了今日石油企业发展成果的甘甜。回首出行工具,尤其是巡井车的变迁,他说:“变的是交通工具,不变的是岗位责任!” Uw81pX/|
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巡井 mz>EPel}+X
徒步+毛驴车 PSI#yz"6
吴长顺记得,1971年刚参加工作时,采油四部去接他们的是一辆非常破旧的苏联生产的“嘎子车”,学名叫嘎斯69越野车。那时,“嘎子车”就当客车使用,后厢用苫布盖着,在土路上行驶非常颠簸。每逢春秋刮大风,车后暴土扬尘。冬天四处漏风,车内的人迫不得已挤在一起取暖。夏天虽然不热,但车无法开进泥泞路段,上站、巡井就靠徒步。 1< |